昨天世新頼校長在一項「新時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」的研討會上,以「台灣學術專業的困境」報告時指出,老師過勞死的情形越來越嚴重,真是「過勞死的學術界」。嚴校長指出,大學老師壓力愈來愈大,原本教學、服務和輔導學生的責任外、還要作研究、加教學等評鑑,還有升等壓力。在政府要求量化和績效指標的壓力下,大學變養雞場,老師成下蛋的金母雞。同時,賴校長也表示,該校有三百一十位老師,但從九十三年到今年,八年來有十六位老師罹癌或有心肌梗塞等重大疾病,其中八人過世,來強調目前的學術界的壓力有多大。
以上,純屬引述報載賴校長的一番話,當然我也十分遺憾這麼多位生病的老師,甚至英年早逝,但我下述的分析,純是就事論事,並無對己生病或去世的老師有任何的不敬,在此必須先加以表明。
基本上,對這個標題「過勞死的學術界」,我認為至少有兩項的謬誤:
1,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這是我們都知道的,如果説老師的壓力大,那麼我拿一個自己身邊的醫生的例子來比較,你看看是誰比較大。每天早上六點多一點起床,匆匆早餐後,趕到醫院去赴七點的晨會,或報告,完後立刻査病房,査完房,即準備今日的手術,往往一天就有三、四枱刀需親自參與,中餐時間,往往只有五分鐘的時間,只能用倒飯入胃形容,有時繁雜的手術一開就六到十小時,常常刀結束己是午夜,再加上每個月有八到十次的24小時值班,每年年休十到十四天外,幾無休假,連週六都大部分要去醫院,另外,還要帶學弟的學習與訓練,每一、二個月仍有自己的學術報告。如此林林總總,各位老師可以自己比一比,誰比較辛苦,況且,老師們還有寒、暑假,也許不能完全不去學校,但至少不需要上課吧!所以,哪有一行是不辛苦沒壓力的,那種「錢多事少離家近,睡覺睡到自然醒」的美麗說詞,就把它當成不可能的任務,聽聽就好!
2,我曾不止一次論述過,統計是一種魔術(statistics is a magic),頼校長説他們學校有三百一十位老師,過去八年有十六人罹癌,比例是5個%左右,是否在統計學上稱作顕著值得商榷,我記得有一項的統計,在人的一生或幾十年內,每四個人,就有一個人罹癌,那麼就是25%了,所以,我們並不能斷定,這項罹癌的因素完全是由壓力所引起的。也不能充分的佐證過勞死是學術界的必然。
如今,我己六十出頭,我記得在前若干年時,跟我美國的partner聊天,就談到職業的選擇,我們一致的共識就是所從事的職業是自己的興趣時,壓力應是最小的,但這種剛好的職業選定卻不是大多數人能辦得到的,僅有極少數的人可以為自己的興趣工作,但絶對要相信我一句話,當有金錢或財務上的壓力時,既使為興趣工作,恐怕也逃不出壓力的壓迫,所以最終的一句忠告是:壓力來源是無所不在的,端看你如何的去疏解或轉換心境來接受它吧!
留言列表